科学教案

时间:2025-02-16 17:39:48
【必备】科学教案模板五篇

【必备】科学教案模板五篇

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案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科学教案 篇1

活动目标:

1、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“纸球反弹”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。

2、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,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。

活动准备:

1、长颈瓶若干只、纸球若干

2、使用大型积木和图书搭建“资料室”一间。

活动过程:

一、玩游戏“吹纸团”引出课题。

指导语:小朋友,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,想与小朋友来玩“吹纸团”的游戏,想玩吗?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,有什么发现?

(幼儿操作吹纸团,得出结论: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。)

二、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,出示细颈瓶,幼儿再次操作。

1、讨论: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?结论:如果前方有障碍,纸团会停留在原位

2、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。

指导语: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,你猜它会怎样?请你们再来试一试。

三、 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

指导语:有答案了吗?小纸团会向前跑吗?会跑进瓶子里去吗?

(结论:如果不倾斜瓶子,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)

四、查询资料,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

指导语:这是什么原因呢?我们一起去资料室找资料好吗?(查询资料,寻找答案)

五、活动结束:

绘制小实验

指导语:这个小实验好玩吗?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,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?

科学教案 篇2

一、教学目的:

1、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,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。

2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,以及独立思考、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。

二、教学重点难点

重点: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。

难点: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

三、教学准备:

1、日出或日落的挂图。

2、注明地球、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、地球、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、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。

3、三球仪。

4、转椅一把。

四、教学过程:

1、谈话:每天,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,白天就到来了,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、学习;太阳从西方落下,黑夜就降临大地。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、日落图,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:每天,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?

2、提问:

(1)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,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?

(2)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?

3、谈话: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,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,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?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。(板书课题)

(1)谈话: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,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。

(2)提问:

①“太阳中心说”是谁提出的?主要内容是什么?

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?

(3)谈话:地球绕着太阳旋转,月球绕着地球旋转,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、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?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。(地球、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)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、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。

(1)谈话: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,月球绕着地球运动。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?

教师演示三球仪,引导学生观察地球、月球的运动情况。

(2)提问: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,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?

(3)讨论: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?

(4)谈话: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,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?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。

(5)分组活动,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,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。

思考:

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,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?

②转动转椅,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?

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,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?

④坐在转椅上,从左向右转动,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?

(6)分组讨论:

①我们知道,地球以外的月球、星星等天体,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,这说明什么?(地球自西向东运动)

②由此可以推测,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,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?

(7)小结:通过以上的分析,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,这个分析是正确的。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、航天飞机离开地球,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,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。地球是个球体,中间是赤道,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,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。

(8)谈话: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,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?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
(9)分组实验并思考:

①“地球上”的哪个部分被“太阳”照亮?哪个部分未被“太阳光”照亮?

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?

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,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?什么时候是黑夜?白天、黑夜是否交替出现?

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?

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?

(10)小结: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,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。地球是个球体,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,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,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。地球不停地转动,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。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,大约是24小时。

科学教案 篇3

板书设计:热在固体中主要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。

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。

教学后记:学生自己制作温度计有一定的困难。

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

教学目标

1.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,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;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,获得科学结论,认识到科学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。

2.能针对生活中气体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;通过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,乐于用热胀冷缩的 ……此处隐藏1213个字……刚开始上课时很多同学对喷泉实验特别感兴趣,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,现在你能自己做这个实验了吗?课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喷泉实验的方案,把你的设计展示给你的家人,让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成果。

最后,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两句话:

不管成功还是失败,只要我们认真地努力过了,就没有任何遗憾。

我们坚信:科学,我能行!

板书设计:一般情况下,物体(液体、气体、固体)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。不同材料的物体,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,在相同情况下,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,液体较多,固体最少。

教学后记:本课内容学生掌握的较好。

科学教案 篇4

教学目标: 回顾过去“难忘的”科学探究活动,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。

教学重点: 在活动中理解科学探究过程

教学过程:

本课重在反思,要引导学生回顾几年来科学课学习的过程,选择一个特别难忘的探究活动,加以分析,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。

反思不能是枯燥、单调的说教,而应该采用灵活多样、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,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前几年科学学习的经历进行回顾。

教材上设计了角色扮演、制作卡片和交流活动,教师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。

(1)角色扮演

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时角色扮演的不是某个人物形象,而是探究活动的某一过程技能。

教师在准备好的7张卡片上写上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探究过程技能“观察与提问”“猜想与假设”“计划与组织”“事实与证据”“模型与解释”“表达与交流”以及“探究过程”,同学们围成一圈坐着,并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自己的角色。

抽到“探究过程”的同学作裁判,说一个同学们在三至六年级科学课中曾经经历过的活动主题,而抽到“观察与提问”的同学则要说出在这个主题活动中,自己是怎样经历观察与提问的,有什么经验或教训。其他角色依次类推。

(2)制作卡片

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难忘、得意的探究过程(或其中的某一环节),并制作成卡片。在卡片上要写明选中的原因。

教材提供了卡片的模板,教师也可自行设计。

  (3)交流

将同学们制作的卡片贴在合适的地方,办个“探究过程”展览会,互相交流,共同提升探究能力。

参考询问要点

“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,我们对哪个活动印象最深?”“其中的哪个环节我做得最好?为什么?”

四、评价反思

随堂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。

对技能方面的评价安排在教学活动后期,主要包括两个内容:

1.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。

2.卡片制作的真实程度、格式正确。

科学教案 篇5

【教学目标】 第一课时

科学概念:

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,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。

过程与方法:

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,并能根据声音的高、低、强、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。
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:

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.活动中,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,并乐于与同伴交流。

【教学重点】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。

【教学难点】能根据声音的高、低、强、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。

【教学准备】分组材料:大小不同的音叉、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、实验记录单、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引入:

师:"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,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。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?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?"

二、探究内容:

(一)倾听周围的声音

从本节课开始,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,在研究的过程中,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,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。

1.打开教室门,仔细听听,你周围有哪些声音?有什么不同吗?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?

2.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?

3.小组讨论: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?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?

反馈交流:无论在什么时候,什么地点,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,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,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?

小结: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,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。

(二)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.介绍音叉:一种发音乐器,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。

2.分组实验1:出示一组(两种)大小不同的音叉,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,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。

比较: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?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?

3.分组实验2:选择其中一种音叉,先轻轻击打,再重一点击打,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?

4.小组交流讨论: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,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(尝试着用高、低、强、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)?

5.分组实验3: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,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,听到了怎样的声音,把它描述出来,并记录下表:

击打钉子----我听到的声音

课后反思

过去,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,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。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,没等学生开口,教师就口若悬河,说个是是非非。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,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,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。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,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,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,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、成才。

同时,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。从心理角度看,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,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,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。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,要勇于创新,敢于创新,尊重学生的人格,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,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,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。

一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。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。在教学中,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,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,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。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,也懂得了尊重对方,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。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,张扬其个性,尊重其心灵,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,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。

二、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,提高了学习的效率。实验证明:学生是很有点“好为人师”的味道的,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,会使他们感到兴奋,注意力集中。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,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,学生记得比较牢。三、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。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,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。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: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。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,使他们终身受用。

《【必备】科学教案模板五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